两会民生:从“新零售”看如何发展消费新模式(新零售业务模式,关键词优化)

时间:2024-05-10 03:28:20 作者 : 石家庄SEO 分类 : 关键词优化
  • TAG :

    %E4%B8%A4%E4%BC%9A%E6%B0%91%E7%94%9F%EF%BC%9A%E4%BB%8E%E2%80%9C%E6%96%B0%E9%9B%B6%E5%94%AE%E2%80%9D%E7%9C%8B%E5%A6%82%E4%BD%95%E5%8F%91%E5%B1%95%E6%B6%88%E8%B4%B9%E6%96%B0%E6%A8%A1%E5%BC%8F

【两会期间,消费话题是与老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领域之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务新模式”。商务部部长在记者会上也表示,要“搭建平台,促进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近两年,最火的“消费新模式”,看上去最有“线上线下融合”模样的消费概念,就是“新零售”。新零售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最切合百姓需求?】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力)

雷军和马云凑巧同一天(2016年10月13号),分别在重庆和杭州点了一把火,这把火叫“新零售”。

很快,“新零售”燃遍中国大地。不想,最近雷军继续“火上浇油”。在去年12月初乌镇第4界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对前来采访的央视财经记者说:“好像全国第一个讲新零售的就是我”。

正如雷军接着说的,其实谁先谁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约而同看到了新的机会”。

新零售的“新机会”在哪?

要想了解“新零售”新在哪,必须得先知道“旧零售”到底旧在哪。进一步说,要想知道“旧零售到底旧在哪里”,还必须溯本求源,搞清楚什么是“零售”。否则我们说“新零售”,只会是雾里探花,讲“新机会”将会是穿新鞋走老路。

那么,什么是“零售”?

一、零售

“零售”是指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买卖。进一步引申,商品首先在满足消费者刚性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跟着大规模生产。用现代经济术语就是,从原料开始,经过生产、运输、储存、批发等环节,最后只有通过零售,物品才变成商品,商品的价值才能变成老百姓生活必需的使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定义什么是零售。零售就是向终端顾客出售“生活必需、质高价低、买后放心”的商品。

生活必需——是终端顾客对商品售前的刚性需求;

质高价低——是终端顾客对商品售中的性价比需求;

买后放心——是终端顾客对商品售后的服务需求。

三个需求缺一不可,这就是零售的初心、本质和全部。

不过由于价格的显性特征,所以终端顾客对价格最敏感。

既然零售区别于其他商务的唯一标准是面向“终端顾客”,那么我们说去万达广场购物,其实是去万达上百家零售商店购物,比如去沃尔玛。所以沃尔玛是零售,万达不是。

同样,说淘宝购物,其实是在淘宝的千万家网店购物,网店是零售,淘宝不是。而小米则是典型的网上零售。由此可见,尽管雷军和马云同时讲“新零售”,马云的“新零售”叫“新商业”应该更准确。基于这一点,本文讨论“新零售”时主要以“狭义”的为例,文章结尾会就“新商业”谈谈想法。不过有一点他们很一致,用雷军的原话说就是“我们不约而同看到了新的机会”。

旧零售的问题就是新零售的机会,旧零售出了什么问题?得了“荷兰病”。

二、什么是“荷兰病”

二战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快速恢复了工业生产,工业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日渐强大。70年代初,荷兰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很快荷兰政府把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由工业转为开采自然资源上。一时间出口额、贸易顺差大增,经济欣欣向荣。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济出现明显病态:通货膨胀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下降、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明显下滑、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等等。

有两位西方经济学者深入研究了荷兰经济危机后,于1982得出结论:如果国民经济不是以工业制造和创新、而是以自然资源为动力,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出现,并将其简称为“荷兰病”。“荷兰病”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资源诅咒”或者“资源陷阱”,意思是说自然资源越多,工业制造能力就越差。

其实日常生活中,“荷兰病”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第一代创造的财富资源使得二代变懒、三代更懒的结果。

1982年,时任荷兰首相吕德·吕贝尔斯称,荷兰已成“病人国家”,图片来源:wiki

三、旧零售

“旧零售”,一般是指传统意义的实体零售,那么它有什么“资源”,可以让自己染上“荷兰病”呢?

大家知道,传统商业零售也叫中间商。有“中间”,自然就有上游和下游。上游是商品生产者,统称供应商。下游是终端顾客。人类自有商业活动以来,零售商都是靠辛勤劳动、靠为下游终端顾客提供“生活必需、质高价低、买后放心”的商品得以生存。所以,这种模式也称“下游盈利模式”。

遗憾地是,从1995年开始,延续了几千年的零售盈利模式变了。这一年,家乐福登陆中国,同时带了新的盈利模式,即“上游盈利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不仅向下游顾客卖商品,更是向上游供应商卖“商品”。

奇怪,向上游供应商卖什么“商品”?

这个商品叫“通道”,或者叫通道资源。简单地说,你上游供应商的商品,通过我的零售地盘,到达下游终端顾客,必须留下“买路钱”。“买路钱”难听,于是换成绅士味十足的洋名:“通道费”、“进场费”、“条码费”等等。商品还没有卖,零售商已从上游获利,卖了继续从下游获利。一句话,卖不卖都获利,而且品种越多(而不是质量越好),获利越大。所以酱油必须很多种,乃至上百种,超过顾客正常的选择需求;擦屁股纸必须很多种,连牙刷都可能多达几百种,也就不难理解了。

表面上看,“旧零售”还在面向下游终端客户卖商品,其实已悄然转身,变成面向上游供应商卖货架陈列“资源”。靠“资源”吃饭,必得懒病。懒病,就是“荷兰病”。

总之,“荷兰病”使得我们“旧零售”企业的管理效率很低、管理成本很高,进而导致零售价格虚高。

现在回头看看,“荷兰病”是怎样使我们零售企业一步步变懒的。

四、荷兰病导致的恶性循环

首先,“下游盈利”转变成“上游盈利”后,从根本上改变了零售本质。由之前的专注于“生活必需、质高价低、买后放心”的商品,变成专注于出租“陈列位置”。从“卖服务”,变成追求“毛利率”。

其次,之前生意不好怪自己,现在可好,生意不好连柜台都懒得怪了,直接去压榨上游供应商,各种“苛捐杂税”应运而生。至于商品积压或过期,退给上游供应商完事。

还有,应用新技术越来越被动。即使应用,也主要是放在那些促进销售、快速收银等方面。完全偏离了应用新技术的本质:提高工作管理效率,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所以,得了荷兰病,“旧零售”不可避免地掉进以下恶性循环:

其一,由面朝下游顾客,改为面朝上游供应商。顾客需要已不再是第一位。

其二,商品只要摆上货架就已盈利,至于质量好坏已不重要了。

其三,上架商品越来越多,表面“琳琅满目”,实则“滥竽充数”。

其四,亏损找上游买单,供应商成了“唐僧肉”。供销关系越来越紧张,供应链建设成为天大笑话。

其五,越来越急功近利。应用新技术几乎全都用于追逐毛利的“促进销售、加快收银”方面。

其六,于是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效率越来越低,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殊不知,世间不仅能量守恒、物质守恒,而且价值守恒。看起来这些成本转嫁给了供应商,最终还是都叠加到商品零售价格上。用雷军的原话:“(我国实体零售)进入了一个怪圈,导致中国市场上买到的任何东西都越来越贵”。这也印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必然规律。试想,靠追逐短期“毛利率”的苗,怎么可能结出诚心诚意为终端顾客服务的果?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笔者举个实例,通过对比两家民族品牌“旧零售”企业,来看看得不得“荷兰病”的巨大区别。一家叫联华超市,一家叫永辉超市。

五、联华PK永辉:上游盈利PK下游盈利

选择这两家对比,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尽管都是“旧零售”,联华以“上游盈利”为主,永辉以“下游盈利”为主。

其二、在我国,两家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名族品牌零售商超。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6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排名,联华第四,永辉第五。

其三、两家都是上市公司,有公开的年度财务报告。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年两家销售额对比,见图1

(中国连锁协会注: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中包含家乐福上海地区门店的销售)

数据显示,联华销售额由2013年的688.2亿,下降到2016年的597亿,增长为负-13.2%。永辉销售额由2013年的350.6亿,增加到2016年的544.1亿,增长55.2%。

图2是年销售增长率对比。联华年年负增长,代表了这几年传统实体零售销售的趋势,虽然可能有些自救措施,将其从-10%缩小到了-1.1%。反观永辉,虽然增长率在下滑,但至少是年年增长,2016年“仅仅”增长了10.3%。

再来对比门店数量,见图3。

联华门店数由2013年的4600家,减少到2016年的3648家,增长-20.7%。永辉由2013年的292家,增加到2016年的487家,增长66.8%。

电商大潮中,可以理解的是以联华为代表的“旧零售”节节败退、业绩下滑。不能理解的是,同为“旧零售”的永辉,却能顶住电商逆势而上。由此我们起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几年网商对永辉商超的快速发展影响不大。在国外也有许多逆电商大潮强劲增长的实体零售企业,比如雷军极力推崇的美国好市多Costco和德国阿尔迪Aldi。

下面再分析一下联华和永辉两家的2016年财务审计报告。

《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审计报告》第36页中写到,永辉的主营业务是零售业,又分为三部分:1)生鲜及加工220亿,占47%;2)食品用品233.7亿,占50%;3)服装13.4亿,占3%。盈利77.4亿。

这些数字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永辉经营的绝大部分是生鲜和食品,经营这类商品必须自己先掏钱向上游供应商买断,然后再向下游顾客出售,卖不出去自己倒霉。试想,你与农民签订霸王条款,让农民去承担那些快要烂在超市里的苹果香蕉、萝卜白菜的损失?没门!

生鲜食品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商品;企业掏钱买断后,卖不出去的苦果只能往肚里咽,所以逼着自己直接去源头进货,于是商品的质高(新鲜)价低(源头)得到了保证。可见,自觉不自觉中,永辉完全遵从了商业零售的初心和本质,即:卖老百姓“生活必需、质高价低、买后放心”的商品!

永辉采用下游盈利模式,其实是创业初期农贸转商超基因的必然结果。或者,既是创业者的远见使然,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商品特性所致。就像当年上井冈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管后人怎样解读,用毛泽东主席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活命“逼上梁山”的。

再来看看《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报》。

第137页(图4)的数据显示,营业额266.7亿(没有包括上海家乐福,笔者注),销售成本227.3亿,毛利39.4亿,“其他收益”为21.4亿,亏损3.36亿。

21.4亿的“其他收益”是什么?

下图5中显示,“其他收益”的主要部分是“从供应商取得之收入”,共14.9亿。

现在我们可以很快算出以下结论:销售毛利40亿,亏损3.36亿。如果没有来自上游供应商14.9亿的纯利输血,联华2016年的亏损将是18.26亿,估计会直接休克了。

为什么联华采用上游盈利?除了学国外零售大鳄外,也与初创时百货转商超的基因有关。归根结底,由于百货商品的保质期较长,使得企业有足够底气,强迫上游供应商签订“霸王条款”。

“上游盈利模式”是把双刃剑。刚开始也许可以帮助企业快速集资扩张,但是由于它天然地违背零售本质,很快便成为制约零售企业健康发展的祸根。

图5数据还告诉我们,与2015年相比,2016年上游盈利增加了7400万,联华又有更多的新品进入零售。这些新品能否增加毛利很难确认,不难确认的是,这些新品必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更低的管理效率。

这些年来,我国民族品牌实体零售企业中,靠下游盈利的永辉,可谓一枝独秀。而靠上游盈利的绝大多数企业则和联华一样,度日如年。这里,还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上游盈利模式”的恶劣副作用传导到上游生产商,是导致我国供给侧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可以回答“旧零售到底旧在哪”这个问题了。旧零售“旧”在上游盈利模式!“旧”在背弃了零售的初心和本质!

而上游盈利模式PK下游盈利模式,归根结底就是懒惰PK勤奋。

天道酬勤。

六、新零售

首先,新零售肯定还是零售。说它新,无非是可能在零售的这么几个层面起了新变化:最底层核心,也叫做零售初心和本质,然后依次向上分别为:第二层盈利模式;第三层管理;第四层技术;第五层是面向终端客户的销售及服务,也叫表面层。

现在的问题是哪个层面的新变化才叫“新零售”?

表面层。如果我们把花样翻新的销售方式比如打折促销、捆绑促销、节庆店庆促销促销、顾客体验促销等等称之为“新零售”,显然很牵强。因为自从有零售那天起,这些方式早被用得烂熟。

本文:两会民生:从“新零售”看如何发展消费新模式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实体商业躲不过的8大新零售趋势(商业地产人必看)下一篇:

13 人围观 / 0 条评论 ↓快速评论↓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