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城市的文化建设,关键词优化)

时间:2024-05-02 20:51:31 作者 : 石家庄SEO 分类 : 关键词优化
  • TAG :

    %E6%96%B0%E5%86%9C%E6%9D%91%E6%96%87%E5%8C%96%E5%BB%BA%E8%AE%BE%E7%9A%84%E7%8E%B0%E7%8A%B6%E5%88%86%E6%9E%90%E4%B8%8E%E6%88%98%E7%95%A5%E6%80%9D%E8%80%8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我们立足于田野调查,于2008年7-8月实地调查了60个乡镇(街道)、70个村(社区),走访了150位村民和乡镇干部,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实地参观、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进行专题研究,以期对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进行理论探究与实践思考。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围绕“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黄梅戏、花鼓灯、徽剧等安徽特色艺术活动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列入省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但从总体上看,安徽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相比,明显滞后;与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相适应。这些不适应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调查显示:在“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的多选项中,选择较多的文娱活动依次是:看电视占48.7%,玩麻将占30.7%,打牌占25.4%,读书看报占20.9%,上网占16.4%,其他依次为:看电影、看地方戏、下棋、打球及其他。可见,当前农民在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是以看电视、玩麻将、打牌的娱乐文化为主,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不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2、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人均文化事业费是衡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安徽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是5.85元,处在全国第30位;2007年全省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为1500万元,用于4100万农村人口,每人0.37元。由于农村文化投入长期不足,历年对文化欠账多,尽管文化事业费增幅较大,但增加的绝对额仍然有限,难以彻底改变困扰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拮据现象,只能在局部上有所改善。据调查,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相当少,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基层乡镇没有得到可靠保证,致使农村文化站无以为继。由于经费不足,乡镇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图书经费没有保障,村文化室更是囊中羞涩,门可罗雀。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些富裕乡镇和村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不少乡镇文化站的建筑面积、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大多数文化站条件简陋,有的站只有一块牌子、一张办公桌。有的文化站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调查结果显示,乡镇拥有文化站的仅为74%,拥有个体文化室的为23%,拥有老年活动室的占58%;行政村拥有文化室的仅为45%,拥有个体文化室的为10%,拥有老年活动室的占31%。

  4、农村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弱化。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同时,还存在着农村文化从业人员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人员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等问题。据了解,不少文化专干往往是“专干不专”,大部分时间被政府安排做其他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至于村文化室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村干部兼任,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    5、乡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应是各级政府承担的重大责任,而不仅仅是文化管理部门的事情。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的现象。县文化局管事,但管不了乡镇文化专干: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乡镇文化专干,但又很少过问文化工作。此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少乡镇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政,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安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效益好的村镇,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得就好,而经济效益不好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就远远落后于其他村镇。特别是在信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由于经济效益所带来的投入不足,使差距更为明显。调查显示:对基础设施建设,只有3.6%的人认为“条件很好”,42.4%的人认为“基本可以”,占一半以上的人不满意。二是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乡镇文化站、老年活动室、文化室、图书室等基本上符合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要求,但缺少软件设施,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很好地开发,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调查显示,竟然有25.1%的人不知道这些文化设施在哪儿。据我们观察,不少活动室都是大门紧锁,桌上布满灰尘,几乎没有使用过。这表明,政府花费一定资金建设起来的文化阵地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三是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镇的文化活动多注重形式,但内容陈旧,很少给农民真正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即使是政府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往往也是形式上热热闹闹,没有真正送到农民心里,收效甚微。调查显示:对于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只有5.7%的人“满意”、34.9%的人“基本满意”,而“基本不满意”、“不满意”的竟占到了59.4%。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上的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文化也以其主流的地位和优势深刻影响着农村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形成强大冲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农村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尴尬处境。一方面,农村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等节庆活动日渐淡化;原先与农民群众生活较为贴近的文艺活动如地方戏、灯会、庙会等日渐式微,农村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也步履为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网络的兴起,网吧、娱乐歌舞厅、音像店等城市消费型文化逐渐蔓延到农村,对年轻一代农民影响巨大,以致一些年轻农民热衷于网络游戏等刺激性、低俗性、虚拟性的消费型文化形式。调查显示:农民的文化消费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50岁以上的农民中有33.8%的人喜欢看地方戏,30岁以下的农民中仅有3.5%的人喜欢看地方戏;30岁以下的农民喜欢上网的人占到30.6%,而50岁以上的农民中则没有人喜欢上网。     2、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下乡”、农村电影“2131”、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工程的不断推进,安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当前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和传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却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喜好就是农民的喜好,农村文化在供给与需求上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虽然普及农村电影的“2131”工程能够做到在农村经常性地放映电影,但提供的基本是老片、旧片,而农民更需要的是科教片和农村题材的故事片。这样的供需矛盾也带来了文化工作上的尴尬。一方面,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尽管政府部门每年都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但农村点多面广线长,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广大群众长期处于文化空白状态,难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而且,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文化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扭秧歌、鼓乐队、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全省广大农民越来越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要求知、求富,还要求美、求乐、求健康。此外,农村文化需求也因在区域、文化素质、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3、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安徽省各级政府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一些硬性指标。比如,电影“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都有具体指标和实施时间表;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也有刚性规定。所有这些,对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往往要靠领导者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上,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而基层政府缺乏积极性。况且,在对各级政府和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农村文化建设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无关痛痒。正因为这样,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了基层就要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样。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1、树立“文化生产力”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重要思想的理解,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到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之中,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抓好文化建设与抓好经济建设同等重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同等重要。小康建设是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也包括文化建设,“四位一体”,不可或缺。文化建设不仅是手段,也是目标。在文化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把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起来,才能形成新的强大的发展优势。现在许多基层干部在观念上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内涵缺乏深刻把握,只重视抓经济工作,忽视或狭隘地理解农村文化建设。事实上,文化是经济的导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往往是难以为继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保障文化建设的统筹发展和长效运转,把握住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树立经济与文化在整个农村建设中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这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本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新公司如何报税?新成立公司建账及零申报流程简介下一篇:

7 人围观 / 0 条评论 ↓快速评论↓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