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调研 | 精准产业扶贫,可以看看这几招(产业规划调研,关键词优化)

时间:2024-05-06 11:30:55 作者 : 石家庄SEO 分类 : 关键词优化
  • TAG :

    %E6%99%BA%E5%BA%93%E8%B0%83%E7%A0%94+%7C+%E7%B2%BE%E5%87%86%E4%BA%A7%E4%B8%9A%E6%89%B6%E8%B4%AB%EF%BC%8C%E5%8F%AF%E4%BB%A5%E7%9C%8B%E7%9C%8B%E8%BF%99%E5%87%A0%E6%8B%9B

原文:《精准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

作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跟踪调查研究”课题组

“通过产业发展一批”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首要一批,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课题组通过近三年对西部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深入调研,并结合15个村委会、9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台账和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分析发现,N县在产业精准扶贫方面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脱贫成效显著。但是西部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方面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需引起高度重视。

产业扶贫精准初见成效

N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末,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7元,同比增幅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2.7个百分点;实现脱贫人口8273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84%,减贫率达到88.1%。总结分析N县脱贫成效显著的原因发现,产业扶贫精准是核心动力。2016年末,N县实现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2个以上扶贫政策项目或资金帮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N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净收入达到了8402.9元(剔除建房补助),比当年脱贫线2950元高5452.9元,高出了184.8%。其中人均生产性净收入、人均国家补贴和人均项目补贴分别占人均净收入的53.9%、25.7%和20.5%,生产性收入已经成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

主要做法和经验

1.精准产业扶贫对象。2016年,N县产业扶贫瞄准了2015年脱贫出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2016年“回头看”中的剔除户和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全覆盖。

2.科学选准特色优势产业。N县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扶贫产业的选择主要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绿色为主,注重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有效地把贫困人口增收与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结合。2016年选择的扶贫产业以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以及养殖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有机茶套种大球盖菇、紫甘蓝、荷兰豆、茯苓、小雀辣、烤烟等;经济林果主要有冬桃、美国山核桃、澳洲坚果等。调查数据显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生产性收入中出售经济作物收入、出售家畜收入分别达到2374.9元和2286.5元,分别占人均生产性收入的31.1%和30.0%。

3.因地制宜推行多元互补的产业发展思路。N县把贫困农户的产业培育作为核心工作同步推进,探索“短平快”,“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和“提质增效、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产业脱贫路子,最终目标是实现短期脱贫、中期致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短期项目主要以养鸡、养猪、种植烤烟、小雀辣、食用菌和冬农开发等为主;长期增收主要采取咖啡套种坚果、茶园(玉米地)套种核桃、茶园改造发展有机生态大树茶,并采取咖啡(茶地)养鸡、套种食用菌、中药材等立体种养模式,实现立体化发展、错位发展。调查资料显示,每个农户最多的获得了7项产业扶持项目,最少的也有3项产业扶持项目,确保了每一个贫困户增收产业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在产业布局方面,根据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加强宏观调控。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方引导企业和农户发展澳洲坚果,海拔1200-1600米的区域种植薄壳山核桃和茶叶,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泡核桃和用材林。

4.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实现扶贫资金项目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一是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5000元的标准实施“311”扶持政策,即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持模式,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农业龙头企业,按带动人口人均30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对组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带动贫困人口人均1000元的标准予以扶持;对发展得好的贫困农户给予人均1000元的实物奖励。二是对没有享受到龙头企业产业扶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人均1500元的标准实施“1511”帮扶,即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扶持模式,由村级专业合作社以实物形式直接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的贫困人口,给予合作社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各1000元的奖励。三是结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推进“产金互促”产业扶贫模式。相关部门整合项目、政策和资金,将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信贷产业发展资金折成股份,在贫困户自愿的前提下,投入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中,以股金收入形式增加收入。2016年N县共有27家龙头企业参与带动73个专业合作社助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共投入产业发展财政资金2400多万元,撬动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投入1600多万元。

产业扶贫需谨防四个问题

结合长期研究,并通过对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深入调研,课题组发现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必须谨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谨防急功近利、“短平快”产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增产不增收。调研中发现,一些贫困地区为了能在短期实现农户增收、脱贫的目标,产业选择没有很好地在特色上做文章,呈现村村养羊,家家户户养猪养鸡的情况,存在低水平重复、低效益发展的倾向。调查数据显示,仅2016年,15个村委会养猪7486头、养鸡9.24万只,户均分别达到8.1头、100.5只,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35.4%和45.3%。N县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 注重“种养加销”结合,实行村与村之间产业错位发展,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问题,但是仍然出现因当地猪和鸡的供给数量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而导致价格下降的情况。这一情况,在仅是单纯地大规模发展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业的贫困地区将更加明显。

2.谨防产业扶持资源配置过于不均,导致新的贫富差距过大。调研中发现,产业扶持的资源在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贫困村、贫困户之间以及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差距较大。调查数据显示, 15个村委会的人均产业扶持资金投入,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委会的达1067.9元,比8个非建档立卡贫困村委会的488.8元高出了1.2倍,最高的村2895.0元,比最低的村186.3元高了近14.5倍;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委会中,最高的村的2895.0元是最低的村的516.7元的5倍;8个非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最高的村的825.8元是最低的村的186.3元的4倍。9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据不完全统计获得现金补助、产业贷款、实物补助折资累计达到4万元以上的有21户,1万元以下的有599户,最高的农户达到11万元,最少的农户仅有1000元左右,相差110倍。

3.谨防政府和企业过于主导,造成贫困人口失去脱贫自主性。据贫困农户反映,有的帮扶部门和帮扶企业在确定扶贫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时,部门意志较强,没有征求和尊重农户的意愿,产业扶持项目变成了“政府的”或“企业的”,而不是农户自己的,导致农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业发展好坏不在心,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调查中,有的贫困农户称扶持的鸡苗为“扶贫鸡”、“政府鸡”、“托管鸡”,不认为是自己的鸡,养殖不用心,甚至有的农户出现送的鸡苗全部死亡的情况。

4. 谨防重产业、轻服务,导致产业发展后续乏力。调查显示,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主要是以现金补助、产业贷款、实物补助为主,其中以实物补助最多。不少贫困地区政府和企业实施产业扶持采取送鸡苗、能繁母猪、猪仔、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苗木、饲料、化肥、水泥等实物的方式。但由于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大半贫困农户表示如果没有项目扶持不会选择这些新的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发展的不少产业对当地农户来说都是新产业,如种茯苓、小雀辣、大球盖菇、有机茶、荷兰豆、冬桃、山核桃、澳洲坚果等,这些产业所需成本比传统产业高,对农户的技术要求更高,但与产业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较少,导致产业发展风险较大。

实现产业扶贫精准的几点建议

1.扶贫产业必须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也显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必须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为此,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必须做到“四个突出、四个强化”:一是突出特色、强化品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因素,以生物资源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安全的现代农业,走特色与品质并重的发展之路,实行品质保障下的适度规模经营,向特色要竞争力,向品质要生产力。二是突出市场、强化效益。抓住抓准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特、精、优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三是突出绿色、强化安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用活贫困地区生态绿色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切实把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突出融合、强化增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发挥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推进休闲养生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推动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赋予贫困农户更多选择权,启动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内生动力的外化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N县在产业扶贫中,对贫困户实行了“产业项目叠加、种养殖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品种和规模选择上,给予贫困农户一定的选择权,鼓励“多干多得、早干早得”,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县实行的“一户一办法、量力而行、鼓励多干”的政策举措,强化了需求导向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为提高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及巩固扶贫成效打下了坚实基础,值得认真总结借鉴。

3.创新政府的产业引导机制,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新机制。有效的产业扶贫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合力协调推进。政府既要避免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产业发展,也不能片面依赖市场作用,因此必须创新产业引导机制,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机制。N县通过“以奖代补”的“311”、“1511”产业帮扶模式,以村委会为单元,政府和企业明确提出产业项目清单,给予发展本村主导产业的贫困户以较高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差异化奖补政策,激励和引导了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今后,各级政府应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创造特色产业成长的内部条件,并有效改善外部环境,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运用财政、金融等杠杆对产业进行整体调节和干预。二是政府投资建设产业平台,统一行使建设、管理、服务等职能。三是引导企业参与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新机制,促使产业平台实现市场化建设、企业化管理、专业化发展。(执笔人:宋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92期第2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张海燕)

本文:智库调研 | 精准产业扶贫,可以看看这几招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厂妹挣18万,不想再打工,自己当老板做什么生意好?网友神回复!下一篇:

19 人围观 / 0 条评论 ↓快速评论↓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