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关键词优化)

时间:2024-04-29 15:16:47 作者 : 石家庄SEO 分类 : 关键词优化
  • TAG :

    %E4%B8%AD%E5%9B%BD%E6%96%87%E5%8C%96%E5%88%9B%E6%84%8F%E4%BA%A7%E4%B8%9A%3A%E7%8E%B0%E7%8A%B6%E3%80%81%E7%89%B9%E5%BE%81%E5%8F%8A%E9%97%AE%E9%A2%98

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会出现新情况, 呈现新特征, 产生新问题。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分期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分期, 专家、学者们众说纷坛, 莫衷一是。黄永林 (2015) 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分别为:1978-1992年改革开放转型促进文化经济发展;1992-2002年市场经济转轨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2年至今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向勇 (2015) 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神话期、冬眠期、浪漫期和史诗期等四个阶段。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49年前夕为神话期, 以唱片业、电影业、新闻出版业为代表创造了国家动荡年代的奇迹, 并在艺术创意领域达到令人慨叹的高度。从1949年到1985年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冬眠期, 文化市场几乎消失, 文化创意活动发展停滞。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浪漫期开始于1985年颁布的《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 文化市场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史诗期以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成立为标志, 有力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魏鹏举 (2016) 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按中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1年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及确认阶段;1992-2001年中国“文化经济”政策法规建立阶段;2002-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路径明确阶段;2011年至今中国“文化强国”目标确立阶段。傅才武 (2016) 提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四阶段观点, 即1979-1991年的“文化经营”概念的确立与文化创意产业探索期;1992-1997年的“文化经济”概念确立与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发展期;1998-2002年“文化产业”概念的确立与文化创意产业助跑发展期;2003年至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期。

(二)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提高

文化创意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十八大报告提出, 到2020年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此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从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8071亿元, 2016年增加到30254亿元,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48%提高到4.07%, 增长0.6个百分点, 对GDP增量贡献年平均达到6.0%, 且呈现逐年提高趋势。 (如下图所示)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传统行业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且产能过剩, 迫切需要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以及环境污染少, 具备典型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等特征, 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为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位凸显及政策日臻完善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围绕文化事业领域不断进行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尝试和努力,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成熟;文化经济政策始终围绕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而不断进行调整,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随着文化经济政策调整而逐步迈向优化。198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场”概念, 1991年《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概念, 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 2012年十八大报告正式确定“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然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也日臻完善。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特征

(一) 注重创意创造, 形成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美国理查德·佛罗里达 (2010) 认为当今经济属于创意经济, 创意才是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创意来源于“知识”, 是创造有益新颖形式的能力;“知识”与“信息”是创意的工具和材料, “创新”是创意的产品, 这种产品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全新技术产品, 也可以是一种新颖的商业模式或方法。同样, 约翰·霍金斯2001年在其《创意经济》 (The Creative Economy) 著作中探讨了创意经济的全球影响, 他认为美国在创意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种优势比美国因新技术和新型生产方式而带动的生产力增长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为美国恢复其国际经济竞争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性是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效应的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与人的创造性以及创意精神结合起来, 源源不断涌现出新作品、新模式, 注重创意性, 尊重创造性, 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 融合其他产业, 相关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提高

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认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消失。《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应加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发展, 塑造制造业新优势, 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提升旅游发展内涵, 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有利于激发产业升级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寻求与高科技产业融合, 因为高科技产业是核心支撑、重要引擎;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业结合, 有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园林与装饰设计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性化水平;旅游着重体现在人对文化的体验和享受,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是打造旅游魅力的智核;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有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城乡现代化水平;体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升级体育产业的强大引擎、重要路径, 并能形成新型的“体育产业”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造血之源、经济后盾。

(三) 潜在需求巨大,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日益形成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与兴盛的基础。“国内需求潜力巨大, 将为经济较快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主导趋势, 是继续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结构层次提升。”从国际经验看,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将进入休闲娱乐消费时代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当人均GDP临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 文化消费则会进入“井喷时代”。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744127亿元, 人均GDP为8866美元, 已超过“井喷时代”临界点。不难看出, 满足13亿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指日可待;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升级, 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提升, 企业创造创意速度加快, 必将促使文化创意消费市场形成, 并使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四) 面临同质危机, 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传承文化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曾指出:“在以经济指标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发展模式中, 城市物质建设上的高度成就掩盖不了精神实质的消失。”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明显存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博弈, 异域文明冲击下创新与保持相互博弈。许多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中, 轻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原味的历史风貌, 一味追求新、奇、特的文化风格, 临摹、模仿、复制、抄袭现象处处可见;导致千城一面、千村一面, “空心”文化、变味的古镇比比皆是;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文化风貌正在消失。“历史文脉, 是城镇生命力所在。要根据城镇发展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 保留和利用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特色, 打造各具文化魅力的个性化城市。”

(五) 国际地位增强, 文化创意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王一鸣 (2015) 曾指出:要“‘走出去’, 拓展国际市场, 构建全球化的生产运营体系, 深度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当中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各国之间客观上需要相互了解, 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国际化提供现实途径;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多门类、多层次的产业国际化格局。祁述裕 (2009) 就曾指出国际文化市场状况日益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呈加速融合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和服务同样越来越融入国际文化生产体系之中。一是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二是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能力显著增强, 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三是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新型文化业态国际化进程加快;四是国际化途径从单纯文化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向跨境投资和国际合作转变。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本问题

(一) 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传统资源潜力尚待开发

文化资源存在于人类的物质领域、精神领域,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符号性、审美性、传递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积淀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文化资源禀赋丰厚独特, 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但文化资源大国并非文化创意强国。很多地区多把文化资源直接加以展示和呈现, 不注重通过科技手段、媒介载体加以开发利用, 漠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如作家冯骥才所说“伴随着这种‘建设性破坏’, 最令人费解的便是大批仿古建筑的兴建热。为什么一边毁掉真正的古物和历史文化, 一边却在花钱制造大批的伪劣的古物和伪文化?”与此同时, 如何开发充满历史厚重情感的传统文化资源, 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 确保其永久生命力和永久利用价值, 打造属于中国本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任重而道远。

(二) 缺乏完善政策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约翰·霍金斯曾指出:“生产资源在传统经济中至关重要, 虽然在有些部门它们仍然必不可少......, 但是就创意经济而言, 它们已无关大局。最有价值的通货不是金钱, 而是无形的、变动性极大的创意和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制度既能保护创作者的合法私权实现创新, 更能让受众分享创意产品, 促进信息传播、科技进步、实现社会福祉增长;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减轻、分散因侵权行为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目前, 全社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淡薄, 对其经济及社会价值认识不足, 知识产权的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知识产权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够灵活, 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及市场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脱节, 知识产权中介代理体系尚未形成, 现有立法在理念、制度层面都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的需要。

(三)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文化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新兴的文化创意业态层出不穷, 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应运而生。蔡武进 (2014) 指出现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依靠政策性规定和规范性文件来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立法总体不够健全, 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保障体系。既有的政策法规零碎凌乱, 且效力等级不够、存在较多的盲区, 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体系滞后, 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有力的法律制度导向, 同样面临落后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束缚, 严重阻碍了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制度形成, 更难以承托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长效发展的重任。加紧制定和完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法律法规,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保障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 加快文化立法,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 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四) 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培养机制严重制约发展

本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文艺青年聚集地在哪里?--成都8大创意街区看这里下一篇:

2 人围观 / 0 条评论 ↓快速评论↓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