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央行发文警禁,APP征信窃取信息究竟有多疯狂(征信软件,关键词优化)

时间:2024-04-28 04:17:11 作者 : 石家庄SEO 分类 : 关键词优化
  • TAG :

    %E6%83%8A%E5%8A%A8%E5%A4%AE%E8%A1%8C%E5%8F%91%E6%96%87%E8%AD%A6%E7%A6%81%EF%BC%8CAPP%E5%BE%81%E4%BF%A1%E7%AA%83%E5%8F%96%E4%BF%A1%E6%81%AF%E7%A9%B6%E7%AB%9F%E6%9C%89%E5%A4%9A%E7%96%AF%E7%8B%82

众所周知,申请信用卡、房贷或是车贷,个人征信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参照标准,完全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通常情况下,个人征信报告需要去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以及央行各地分支机构的征信中心查询。

然而安在君(AnZer_SH)却发现,手机APP应用商店里,居然有不少征信查询软件。不少APP的下载次数都在1万次以上,有的APP下载安装次数甚至达几十万次、上百万次。

这些第三方APP普遍描述有“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随时查看个人信用报告”、“直连央行征信查询中心”、“24小时免费领取个人征信查询报告”等字样。

这种查询方式,看起来似乎方便又快捷,然而安在君(AnZer_SH)却心存疑惑: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个人征信报告可信可靠吗?

征信APP陷阱究竟有多深

就拿苹果手机APP应用商店来说,安在君(AnZer_SH)输入“征信”,发现共有十来个关于个人征信查询的APP。

以显示列表第一个APP为例,这款APP由杭州薪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其在新功能介绍中写道“直连央行征信,征信报告免费领取”。

此外,在更详细的介绍中,还有诸如“24小时免费领取个人征信查询报告”、“线上直接获取央行征信报告,实用的线上央行征信中心”等字样。

看这些APP介绍得有模有样,安在君(AnZer_SH)都有些信以为真了,但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安在君(AnZer_SH)就下载打开上述这款APP。

安装完毕,安在君(AnZer_SH)打开这款APP,首先收到了一个免费贷款额度的广告弹窗。

然后,在置顶的“征信报告”点击“立即查看”,首先需要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后,才能登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验证真假,安在君(AnZer_SH)不惜冒着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硬着头皮输入了详细信息。

随后,登录后再点击“立即查看”,显示“系统升级通知”,告知“此次升级后,不再支持直接查询央行个人征信”。

这是什么鬼?

既然无法查询,那要你何用?

既然你压根没用,为何又要装模作样地要我们输入手机号登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安在君(AnZer_SH)连忙打开该APP评论区,发现果不其然,多条用户留言均表示,总是在填完个人信息之后,APP就出现各种问题,疑似为骗取个人资料。

一款APP是这副德性,或许不代表其他查询征信APP也是这样吧!

抱着这个疑惑,安在君(AnZer_SH)又下载了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数量最多的另一款APP。

打开该APP后点击“立即查询”,同样需要手机号、验证码。

登录之后,出现了“黑名单风险检测”,要求输入“信用主体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和电话号码。

安在君(AnZer_SH)不敢胡来,就胡乱编造了一个姓名和身份证号,当然电话号码是正确的,毕竟安在君(AnZer_SH)就是想看看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猫腻和花招。

提交信息之后,安在君(AnZer_SH)发现,该APP并不能对信息进行识别,弹出了“黑名大风险检测”界面。

点击“立即检测”后,APP却要求付费。

嗯?安在君(AnZer_SH)嗅到了一丝猫腻的气息。

随后,安在君(AnZer_SH)打开央行征信中心官网,发现“常见问题解答”中“第十一条”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没有“黑名单”。

接着,安在君(AnZer_SH)又打开该APP的评论区,多条用户留言显示,交费后并没有查看到相关信息,或查出的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征信。

安在君(AnZer_SH)又下载了一款名为“信用管家”的软件,在其介绍中明确写出“提供个人征信查询、2小时拿权威征信报告,直连征信中心随时查看”等字样。

接着安在君(AnZer_SH)便下载安装了这款APP,发现其会要求获取用户手机多项隐私权限,包括位置、电话号码、访问摄像头,甚至包括读取短信和通讯记录等。

安装完毕,经过手机注册后,该软件居然要进行身份验证,其中需要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等关键隐私信息等。

如果你完全按照这款APP的要求所提供资料,那几乎可以构建一个立体化、数据化的你。

安在君(AnZer_SH)照例打开该APP的评论区,发现不少用户称,用手机号注册该APP后,接下来就接到了各种贷款电话。

事实上,据安在君(AnZer_SH)查询发现,注册这类APP导致接到贷款电话的情况屡见不鲜。

当然,安在君(AnZer_SH)也并非一无所获。

也有几款征信查询APP,查到了安在君(AnZer_SH)详细的征信记录,包括银行卡数量、开卡时间、贷款还款记录、负债状况,甚至连婚姻状况信息都有。

安在君(AnZer_SH)看到这些信息,简直不寒而栗,把这些信息交给那些征信查询APP手中,会产生哪些后果,根本无法预料。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几天,安在君(AnZer_SH)收到很多乱七八糟的短信(本文从6月初就着手撰写,故而6月4日就开始收到这些垃圾短信)。

由此可见,安在君(AnZer_SH)的信息已经彻底被卖出去了,以后恐怕这些贷款信息,会源源不断发来,真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更为郁闷的是,因为注册了较多这类APP,安在君(AnZer_SH)也搞不清到底是哪款APP出卖了信息,导致这些垃圾短信的产生。

征信查询APP有泄露隐私的嫌疑

通过安在君(AnZer_SH)亲身的血泪体验,可以发现,征信查询APP大多与网络贷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在君(AnZer_SH)再回看那些征信查询APP所需要的信息,猛地打了个激灵:它们搜集的个人信息,大多不就是为网贷准备的吗?

但是,为时已晚,安在君(AnZer_SH)已经将信息卖出,覆水难收。

看来安在君(AnZer_SH)以后,面对纷纷扰扰的垃圾短信,甚至是骚扰电话,要多长点心了,免得被他们套路进去,那就真的跳进了陷阱里。

安在君(AnZer_SH)看来,对于使用APP查询征信的人来说,查询未果事小,泄露个人信息事大。

根据央行征信中心的规定,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目前仅限于商业银行、依法办理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和人民银行,消费者也可以在人民银行获取到自己的信用报告。

同时,不管是商业银行、消费者还是人民银行,查询者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都必须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且留存被查询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那么,这些不在央行授权范围内的征信App,究竟是怎么进到个人的征信系统的?

一位金融业内人士称:“对用户来说,无论是注册、身份验证还是最后收到查询报告,整个过程是在App上进行的。但实际上是这些App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帮助用户在征信中心的平台上进行查询。”

“对征信平台来讲,通过App来查询的人和直接进入平台查询的人在流程和需要提供的信息上并没有不同。这些App实际上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为什么是24个小时以后才能收到报告,因为个人通过网络途径查询报告的话,也是要24小时以后才能查看查询报告。”

上述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对于用户而言,通过App查询征信信息本身就泄露了自己大量的隐私,而进入征信系统以后形成的征信报告上,又包含了个人通讯方式、住址、婚姻状况、职业信息、银行贷款记录、信用卡透支记录等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全都是最容易被盗用、但又最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

理论上说,这些APP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留存使用,给用户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有关人士提醒:“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尚未推出个人信用报告查询APP软件,也未授权任何机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并称,通过第三方手机APP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风险。

首先,存在个人隐私信息可能被非法采集的风险。为了查询信用报告,用户必须向第三方提供姓名、身份证、联系方式等信息,在身份验证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提供银行卡号码、首笔贷款或信用卡的金额、时间等个人隐私信息。

同时,用户通过APP查询、下载信用报告,用户的个人登录信息及信用报告可能被第三方非法保存。

第二,存在个人信息可能遭泄露的风险。第三方手机APP软件安全管理水平不一,一旦遭黑客攻击或内部管理上出现纰漏,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给用户带来损失。

据媒体调查发现,这些App打着查询征信的幌子,往往还有在线小额贷款、黑名单催收等一条产业链上的业务。

果不其然,难怪安在君(AnZer_SH)会在短时间内收到这么多垃圾信息。

征信查询APP惹得央行发文怒怼

眼下,征信查询APP如此明目张胆地搞各种小动作,惹得公众怨声载道,国家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近日,央行征信中心在官网最醒目的位置,以显眼的红色字体挂出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银发〔〕102号文,简称“102号文”),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机构和接入机构征信信息安全管理。

102号文要求,运行机构和接入机构要健全征信信息查询管理,严格授权查询机制,未经授权严禁查询征信报告,规范内部人员和国家机关查询办理流程,严禁未经授权认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统。

也就是说,APP应用商店里那些关于个人征信报告查询的APP,根本没有得到央行征信中心的授权,更别说直连央行征信了。

可事实上,打着“央行征信”旗号做宣传的APP,还不只一家,并且大有雨后春笋、接二连三涌现的迹象。

安在君(AnZer_SH)也突然想到,既然这些APP属于未经授权认可的,央行严禁接入征信系统,那么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们索取用户那么多隐私信息,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或许显而易见。

个人征信报告需慎重查询

据媒体报道,市民陈小姐近期买车时进行贷款,可在办理时却被告知贷款可能有问题。

原来,陈小姐最近使用手机软件多次查询过个人信用情况,而这一行为或许将会影响贷款的额度及利率,严重甚至会被拒绝贷款。

据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和机构查询征信报告都会留下痕迹,短时间内被个人或银行多次查询,可能会影响银行对贷款的审批。

个人信用报告中的“查询记录”,反映了个人信用报告被查询的历史记录,显示机构或个人在何时,以何种理由查询过您的信用报告。展示内容包括查询日期、查询操作员和查询原因。

央行征信中心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只是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供商业银行审批您的贷款申请时参考,最终能否得到贷款,取决于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的结果。

央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的相关工作人员提醒:“短时间内频繁地查询,同时没有放款记录,可能会让银行认为你急需资金但却处处碰壁,会对你的借款申请更为谨慎。”

某股份制银行房贷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称:“我们确实会看征信报告被查询的次数,尤其是短时间被频繁查看。一般没有贷款需要的话很少有人去看征信报告,比如你一个月内自己和其他银行机构都被查看过报告,说明你短期内是有贷款需求的,其他机构也没有发放贷款,我们肯定会认为资质会有问题。”

不过,有关人士也表示,个人征信报告只是银行考核贷款人资质的其中一个依据,也不用过于紧张,“有些有逾期情况的,只要不是恶意,补充说明情况,同样是可以获批的。”

事实上,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显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征信报告因为贷款、信用卡审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机构查询,但征信报告中的记录又表明,这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新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可能说明信息主体向很多银行申请过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但均未成功,这样的信息对后续相关申请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现实中,如果非要查询个人征信信息,最好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主要有线上线下两种方式:

1.线下查询

本文:惊动央行发文警禁,APP征信窃取信息究竟有多疯狂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企业为啥要上云?上云有啥好?下一篇:

19 人围观 / 0 条评论 ↓快速评论↓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