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中怎么安装一个六节点集群(redis,开发技术)

时间:2024-05-02 15:32:03 作者 : 石家庄SEO 分类 : 开发技术
  • TAG :

    Redis%E4%B8%AD%E6%80%8E%E4%B9%88%E5%AE%89%E8%A3%85%E4%B8%80%E4%B8%AA%E5%85%AD%E8%8A%82%E7%82%B9%E9%9B%86%E7%BE%A4

redis cluster是亲生的集群方案,目前,在高可用和稳定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据统计和观察,采用redis cluster架构的公司和社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事实的标准。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无需proxy代理。其中一个主要设计目标就是达到线性可扩展性(linear scalability)。

仅仅靠redis cluster服务器本身,并不能完成官方承诺的功能。广义上的redis cluster应该既包含redis服务器,又包含客户端实现比如jedis等。它们是一个整体。

分布式存储无非就是处理分片和副本。redis cluster来说,核心概念就是槽(slot),了解了它,基本就了解了集群的管理方式。

当了解这些特性以后,运维上其实是更简单了。我们先看下比较明显的优缺点。

1、不再需要额外的Sentinel集群,为使用者提供了一致的方案,减少了学习成本。

2、去中心架构,节点对等,集群可支持上千个节点。

3、抽象出了slot概念,针对slot进行运维操作。

4、副本功能能够实现自动故障转移,大部分情况下无需人工介入。

1、客户端要缓存部分数据,实现Cluster协议,相对复杂。

2、数据是通过异步复制的,不能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

3、资源隔离困难,经常流量不均衡,尤其是多个业务共用集群的时候。数据不知道在哪里,针对热点数据,也无法通过专项优化完成。

4、从库是完全的冷备,无法分担读操作,真是太太浪费了。需要做额外工作。

5、MultiOpPipeline支持有限,老代码要是进行架构升级,要小心了。

6、数据迁移是基于key而不是基于slot的,过程较慢。

从槽到key,定位过程明显就是一个双层的路由。

redis cluster和常用的一致性hash没什么关系,它主要采用了哈希槽的概念。当需要在其中存取一个key时,redis客户端会首先对这个key采用crc16算法算出一个值,然后对这个值进行mod操作。

所以,每个key都会落在其中的一个hash槽上。16384 等同于 2^14(16k),redis节点发送心跳包时,需要把所有的槽信息放在这个心跳包里,所以要竭尽全力的优化,感兴趣的可以看下为什么默认的槽数量是 16384 。

上面谈到,redis cluster共定义了 16384 个槽,所有的集群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个槽数据进行编码。服务端使用一个简单的数组存储这些信息。

对于判断有无的操作,使用bitmap来存储是最节省空间的。redis cluster就是使用一个叫做slot的数组来保存当前节点是否持有了这个槽。

数组的长度为 16384/8=2048 Byte,那么就可以使用 0 或者 1 来标识本节点对某个槽是否拥有。

其实,只需要第一份数据ClusterState也能完成操作,保存另外一个维度的Slot数组,能够方便编码和存储。一个节点除了会将自己负责处理的槽记录在两个地方(clusterNode结构的slots和numslots),它还会将自己的slots数组通过消息发送给集群中的其他节点,以此来告诉其他节点自己目前拥有的槽。

当数据库中的 16384 个槽都有节点在处理时,集群处于上线状态(ok);相反地,如果数据库中有任何一个槽没有得到处理,那么集群处于下线状态(fail)。

当客户端向节点发送相关命令时,接收命令的节点会计算出命令要处理的key属于哪个槽,并检查这个槽是否指派给了自己。如果不是自己的,会指引客户端到正确的节点。

所以,客户端连接集群中的任意一台机器,都能够完成操作。

假如我们要组装一个3分片的集群,每个分片有一个副本。那么总共需要的node实例就有 3*2=6 个。redis可以通过指定配置文件的方式启动,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修改配置文件。

复制6份默认的配置文件。

修改其中的配置文件内容,拿redis-7000.conf来说,我们要启用它的cluster模式。

nodes-7000.conf会保存一些集群信息到当前节点,所以需要独立。

同样的,我们使用脚本来启动它。

为了演示,我们暴力把它关闭。

我们使用redis-cli进行集群的组合。redis将自动完成这个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是通过发送指令给每个节点进行组合的。

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会定期地向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发送ping消息,以此来检测对方是否在线,如果接收ping消息的节点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pong消息,那么发送ping消息的节点就会将接收ping消息的节点标记为疑似下线(PFAIL)。

如果在一个集群里面,半数以上节点都将某个主节点 x 报告为疑似下线,那么这个主节点x将被标记为已下线(FAIL),将x标记为FAIL的节点会向集群广播一条关于 x 的FAIL消息,所有收到这条FAIL消息的节点都会立即将 x 标记为FAIL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个过程,与 es 和 zk 的节点判断类似,都是半数以上才进行判断,所以主节点的数量一般都是奇数。由于没有最小组群配置,理论上会有脑裂(暂时并未遇到过)。

当一个节点发现自己的主节点进入fail状态,将会从这个节点的从节点当中,选出一台,执行slaveof no one命令,变身为主节点。

新的节点完成自己的槽指派以后,会向集群广播一条pong消息,以便让其他节点立即知道自己的这些变化。它告诉别人:我已经是主节点了,我已经接管了有问题的节点,成为了它的替身。

redis内部对集群的这些管理,大量使用了已经定义好的这些指令。所以这些指令不仅仅供我们从命令行使用,redis自己内部也用。

当一台从机连接到master之后,会发送一个sync指令。master在收到这个指令后,会在后台启动存盘进程。执行完毕后,master将整个数据库文件传输到slave,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次全量同步。

接下来,master会把自己收到的变更指令,依次传送给slave,从而达到数据的最终同步。从redis 2.8开始,就支持主从复制的断点续传,如果主从复制过程中,网络连接断掉了,那么可以接着上次复制的地方,继续复制下去,而不是从头开始复制一份。

redis cluster中节点之间使用异步复制,并没有类似kafka这种ack的概念。节点之间通过gossip协议交换状态信息,用投票机制完成SlaveMaster的角色提升,完成这个过程注定了需要时间。在发生故障的过程中就容易存在窗口,导致丢失写入的数据。比如以下两种情况。

一、命令已经到到master,此时数据并没有同步到slavemaster会对客户端回复ok。如果这个时候主节点宕机,那么这条数据将会丢失。redis这样做会避免很多问题,但对一个对数据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是不可忍受的。

二、由于路由表是在客户端存放的,存在一个时效问题。如果分区导致一个节点不可达,提升了某个从节点,但原来的主节点在这个时候又可以用了(并未完成failover)。这个时候一旦客户端的路由表并没有更新,那么它将会把数据写到错误的节点,造成数据丢失。

所以redis cluster在通常情况下运行的很好,在极端情况下某些值丢失问题,目前无解。

redis cluster的运维非常的繁杂,虽然已经进行了抽象,但这个过程依然不简单。有些指令,必须在详细了解它的实现原理之后,才能真正放心的去用。

扩容会用到的一些命令。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频繁地输入这些命令,且输入的过程中还要监视它的状态,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能人工跑这些命令的。

运维的入口有两个。一个是使用redis-cli连接任意一台,然后发送cluster打头的命令,这部分命令大多数是对槽进行操作。 在开始组合集群时,就是反复调用这些命令进行的具体逻辑执行。

另外一个入口是使用redis-cli命令,加上--cluster参数和指令。这种形式主要是用来管控集群节点信息 ,比如增删节点等。所以推荐使用这种方式。

redis cluster提供了非常复杂的命令,难于操作和记忆。推荐使用类似CacheCloud的工具进行管理。

下面是几个例子。

通过向节点 A 发送 CLUSTER MEET 命令,客户端可以让接收命令的节点 A 将另一个节点 B 添加到节点 A 当前所在的集群里面:

通过cluster addslots命令,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槽指派给某个节点负责。

设置从节点。

redis-trib.rb是官方提供的Redis Cluster的管理工具,但最新版本已经推荐使用redis-cli进行操作。

向集群中添加新节点

从集群中删除节点

迁移槽到新的节点

类似的命令还有很多。

redis最早支持的,就是M-S模式,也就是一主多从。redis单机qps可达到 10w+,但是在某些高访问量场景下,依然不太够用。一般通过读写分离来增加slave,减少主机的压力。

既然是主从架构,就面临着同步问题,redis主从模式的同步分为全同步和部分同步。当刚创建一个从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全量同步。等全量同步结束之后,进入增量同步阶段。这个和redis cluster是没什么区别的。

这种模式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要额外做一些工作。用户需要自行开发主从切换的功能,也就是使用哨兵去探测每个实例的健康状况,然后通过指令进行集群状态的改变。

当集群规模增大,主从模式会很快遇到瓶颈。所以一般会采用客户端hash的方法进行扩展,包括类似于memcached的一致性哈希。

客户端hash的路由可能会很复杂,通常会通过发布jar包或者配置的方式维护这些meta信息,这也给线上环境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不过,通过加入类似ZK主动通知的功能,将配置维护在云端,可以显著降低风险。笔者曾经维护过的几千个redis节点,就是用这种方式进行管理的。

代码模式在redis cluster出现之前,非常流行,比如codis。代理层通过把自己模拟成一个redis,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然后按照自定义的路由逻辑进行数据分片以及迁移,而业务方不需要改动任何代码。除了能够平滑的进行扩容,一些主从切换、FailOver的功能也在代理层完成,客户端甚至可以没有任何感知。这类程序又称为分布式中间件。

一个典型的实现如下图,背后的redis集群甚至可以是混合的。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引入了一个新的代理层,在结构上、运维上都显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编码,比如failover、读写分离、数据迁移等。另外,proxy层的加入,对性能也有相应的损耗。

多个proxy一般使用lvs等前置进行负载均衡的设计,如果proxy层的机器很少而后端redis的流量很高,那么网卡会成为主要的瓶颈。

Nginx也可以作为redis的代理层,比较专业的说法叫做Smart Proxy。这种方式较为偏门,如果你对nginx比较熟悉,不失为一种优雅的做法。

redis的速度特别的快。一般越快的东西,出问题的时候造成的后果越大。

不久之前,写过一篇针对于redis的规范:《Redis规范,这可能是最中肯的了》。规范和架构一样,适合自己公司环境的,才是最好的,但会提供一些起码的思路。

严格禁止的东西,一般都是前人踩坑的地方。除了这篇规范的内容,对于redis-cluster,补充以下几点。

1、redis cluster号称能够支持1k个节点,但你最好不要这么做。当节点数量增加到10,就能够感受到集群的一些抖动。这么大的集群证明你的业务已经很牛x了,考虑一下客户端分片吧。

2、一定要避免产生热点,如果流量全部打到了某个节点,后果一般很严重。

3、大key不要放redis,它会产生大量的慢查询,影响正常的查询。

4、如果你不是作为存储,缓存一定要设置过期时间。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感觉是非常讨厌的。

5、大流量,不要开aof,开rdb即可。

6、redis cluster的操作,少用pipeline,少用multi-key,它们会产生大量不可预料的结果。

本文:Redis中怎么安装一个六节点集群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信息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SpringCloud中Ribbon怎么调用下一篇:

5 人围观 / 0 条评论 ↓快速评论↓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